2020-11-13 11:41 湖北公务员考试 https://hb.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近日,一段“川剧变脸”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表演者在“变脸”过程中接连失误,最终捂脸尴尬离场。“变脸”大师彭登怀徒弟康勇认为,表演者的失误从直观形式上泄露了川剧变脸特殊道具的组合程序,从演出服装、道具配饰、表演风格上,严格讲是对川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名片的“腐蚀”。(6月21日《成都晚报》)
@石家庄日报毛建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一门传统艺术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面的竞争。拿变脸艺术来说,对于今天的文化市场来说,早已经不是非此不可,观众有着太多的选择权,有着太多的其他艺术选择。这一语境下,如果一项艺术依然把自己置于“神坛”之上,必然曲高和寡,导致自己失去观众,失去市场。
遑论很多传统艺术不是因其自身富有魅力,被置于“神坛”之上,而是从业者敝帚自珍,根本看不清形势,自己把自己置于“神坛”上。川剧表演艺术难道不是如此吗?在当前的文化市场上,这门艺术到底有多少吸引力?任何一门艺术,想要拥有更广泛的市场,都必须拆掉围墙,在让更多人接触中培养粉丝。对于专业演员来说,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技高一筹,而不是人为设置艺术门槛。
艺术从来就不是在保护中成长的,传统艺术也是如此。拿京剧来说,这几年之所以呈现复兴之势,与京剧本身打开大门不无关系。如果京剧艺术也把自己装进“四合院”,根本不允许别人碰,一旦票友“唱砸了”就上升到“腐蚀”高度去指责,最终只剩下几个人玩,这项艺术肯定也没有什么前途,只能变成自娱自乐。现在大家对于变脸艺术还有兴趣,这其实是好事,利用公众的兴趣,培养更多爱好者,只会有利于这门艺术的更好推广。
弘扬传统艺术也需要互联网思维,不走下神坛的变脸艺术没前途。回头来看,当初把川剧变脸列为国家二级机密,于几个从业者来说,可能是好事,毕竟减少了竞争。但于这门艺术来说,却可能是坏事,因其关上了大门,阻止了大众的关注和参与。
@东方网张西流:事实上,因表演失败,这名员工“尴尬捂脸离场”,已经为自己的技艺不精感到自责了。这时候,其需要的是老板和同事的安慰和鼓励,需要观众和网友的包容和支持,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然而,令人心寒的是,有的网友称其“砸了川剧的牌子”,更有专业人士表示“川剧演员变脸失败暴露国粹玄机”“是对川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名片的”腐蚀“,大有失败者不上台谢罪、便不依不饶的架式。
不可否认,川剧变脸作为国粹,不仅是四川的一张旅游文化名片,更是国家二级文化机密。川剧变脸艺术表演者要遵守行业规则,尊重川剧绝技艺术的表演风格及精准度。然而,与川剧变脸相比,京剧更是中华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特别是,京剧爱好者遍及全国,人数比川剧变脸多成千上万倍,他们中间也有许多”门外汉“,可能经常会在演出过程中失误,但却不见有京剧表演艺术家出来指责他们。
可见,苛责”变脸失败“,是一种文化洁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实在堪忧。而无论是国家非遗,还是世界非遗,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艺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川剧变脸艺术,若要传承和发展,关键是要有群众性,让更多的参与进来,并允许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失败。然而,由于行当规矩,门派观念,目前掌握变脸艺术的只有少数人,不利于保护和传承。特别是,掌握变脸艺术,不仅仅是把这门技艺当做生存之道,更要使这一艺术瑰宝传承和发扬下去,使老百姓能在家门口体验到变脸绝活带来的视觉享受。
@胶东在线舒圣祥:和所有传统戏剧一样,川剧也是起于微末之间。清乾隆、嘉庆年间,逢年过节之际,巴蜀乡镇庙堂上总会搭起戏台,川剧就这样在街头巷尾之中渐成气候。相比之下,变脸技艺的成形则要晚很多,差不多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1987年,川剧变脸被列为国家二级机密,这也是中国戏剧界唯一的一项国家机密。
30年过去了,变脸是怎么回事儿,其实早没那么神秘。大致的套路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了贴脸上。脸谱上有线,系在衣服上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表演时在动作掩护下,一张张将它扯下来。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无论是制作脸谱粘贴脸谱还是手法动作,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位火锅店员工之所以变脸失败,很可能是因为粘合剂太多,导致扯不下来。
这个事件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到了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变脸的保密与泄密问题。是不是哪怕仅仅变脸失败了,也算是泄密?这是否有利于变脸这门传统艺术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几年前,有报道称,个别贪图钱财的演员,私下向国外传授变脸,导致变脸流传到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地,舆论惊呼”国家二级机密流传到了国外“。
彼时,创造了25秒变14张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先生的看法是,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大可不必紧张,”市场是衡量变脸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没有人学、没人看变脸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即便有再多的外国人学会了变脸,但是仍旧不能改变川剧变脸是中华民族艺术遗产这一事实。“彭先生的豁达与胸怀,着实值得点赞。
在过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变脸密不外传是有道理的;但在今天,要弘扬传统文化,就不要过于害怕泄密。这并不会影响变脸对观众的吸引力,因为,知道和精通完全是两回事,知道其中道理,反而更有助于人们对变脸艺术的推崇。反过来,如果所谓保密,连一场表演失败都经不起,也变相说明了绝对保密根本不可能做到。
@中国艺术报言白: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非遗走出去,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中,从这一角度来看,培训一些能基本掌握表演技巧的非专业表演者不失为一种向公众展示、传播、普及传统艺术的有效途径,毕竟非遗传承人的表演不能包打天下。对于川剧变脸这一绝活,能登台表演,相信表演者是下过一番苦功的,观众在观赏中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尤其是对于非专业表演者来说,过于吹毛求疵,甚至恶语相加就有点不近人情了。
表演的失误并不都是由演员的主观因素引起的,表演环境、现场气氛等诸多客观因素也会对表演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笔者就曾亲眼目睹专业表演者表演杂技时失误,事后才得知是因为上一个节目遗留的水迹导致表演者脚底打滑,从而造成失误的发生。但是在那一场演出中观众表现出的是宽容和理解,依然报以热烈的掌声为演员鼓劲加油。
对于表演者的失误,观众给予理解与宽容并不是包庇或纵容,而是对表演者的鞭策和激励。对于表演者自身来说,如何从失误中汲取教训,夯实基本功,在未来做到零失误,呈献给观众精彩的表演才是最终目标。
从这一事件我们也应当警惕另一问题,随着观众对非遗表演的需求不断加大,一些表演者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打着非遗的旗号,粗制滥造、糊弄蒙骗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更有业界专家指出,少数专业表演者放松自身要求和艺术追求,表演过程中身段和动作漏洞百出,把单纯的技巧拿来当噱头,宛若”木偶式表演“,使表演失去艺术审美价值,毫无传情传艺可言。如果说失误可以被理解和原谅,那么由于思想态度”跑偏“造成非遗传承过程中的走样则不可小觑,长此以往,本该”惊艳“众人、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玩坏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担负着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职责,它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泉。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无论是专业表演者还是非专业表演者都亟需认识到自身责任之重大,传承是一方面,传承好才是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容不得马虎,揉不得沙子,做得更好才是求得观众原谅与理解的资本。
@南方网江德斌:从”川剧变脸“的表演技巧来看,其主要是凭借演员的手法、扮相、身法等特点,适时转移观众的注意力,以迅雷之势实现变脸。看似玄妙无比,实际上跟魔术类似,并无太多奥妙,拼的就是手疾眼快,如果掌握变脸技巧,加以时日练习纯熟,普通人也能够学会变脸。事实上,网络曝光的”川剧变脸“失败者就不是专业演员,只是火锅店的普通员工,经过短暂培训就掌握了变脸技巧,只是还不够熟练罢了。
至于”川剧变脸“的保密性问题,以往大家之所以感觉其神奇玄妙,主要是变脸演员数量少,局限在四川、重庆等地表演,又跟其它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总是保留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潜规则,令”川剧变脸“技巧的传承受到影响。现在经过媒体传播和技术扩散,”川剧变脸“已成为一种大众表演节目,全国各地都能见到表演者,实际上推动了”川剧变脸“的发展,使其从近乎濒危的情况下,走向新的繁荣局面。
而且,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信息阻碍成为历史,各种魔术、幻术、技巧都失去了神秘性,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详细揭秘信息。就算魔术大师、变脸大师的手法再快,在高速摄像机下面,也将暴露无遗。现代科技为之去魅,揭开背后的秘密,却不影响观赏性,大师的饭碗也没被砸掉,仍然有大批观众欣赏表演艺术美。
因此,别总是抱着”川剧变脸“的秘密不放,认为”泄密“会影响国粹之类的,其实观众已不在乎是否机密了,看过那么多好莱坞大片,还有啥神奇玄妙的技巧,能比得过好莱坞的特技?对”川剧变脸“表演失败者应报以宽容,鼓励其继续努力练习,改进自己的技巧,不妨向刘德华学习,其持之以恒拜师学艺,经过7年的努力,最终1分钟可以变6张脸,不仅获得业内认可,也为”川剧变脸“的传播、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华图解析:应该说,演员在表演川剧变脸艺术时,偶尔出现失误、甚至穿帮的情形,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更何况,这名表演者仅是火锅店的员工,并非是专业演员。退一步讲,即便是专业演员,甚至是一名川剧变脸艺术表演家,也不能保证每一次演出都成功。可见,对于火锅店的一名员工表演川剧变脸艺术失败,人们大可不必过度关注,更不可上纲上线。
但是,有的变脸表演艺术家显然不这样看。康勇先生认为,视频中表演者的尴尬失误给川剧变脸绝技画了一个污点。言下之意,简直是砸了川剧变脸的牌子。作为专业的表演艺术家,不能容忍如此低级的失误,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精神,但人家只是一个火锅店的员工,也不纯粹靠这表演吃饭,真的用不着这样上纲上线。
其实,表演”变脸“失败或许有”不够开放“的原因,如果不将其当作”文化机密“,一些基本的技术公开,这会吸引更多的人尝试学习,这也在一定程度将”川剧变脸“进一步发扬光大。大凡”开门“的艺术,其生命力会很更强,而”闭塞“独传的艺术则会越来越狭窄。
当初把川剧”变脸“列为国家二级机密,于从业者来说,可能是好事,毕竟减少了竞争。但于这门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来说,现在还是好事吗?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时代变了,很多事情完全可以也应该重新审视和考量。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