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人类进步之光。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每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都深刻改变了全人类的社会形态、面貌和运行机制。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一部技术革命发展史。
技术是中性的,一切技术的使用过程都承载着人类的价值观,其目的性是人类赋予的,就如人类可以利用核技术发电,也可以用它制造武器。如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不断走向深入,犹如一辆高速运行的列车,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数字异化、算法焦虑、信息与隐私安全等问题。人类无法让快速前行的技术列车停下来或者掉头重新回到原先的生活中寻找慰藉。相反,需要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认知世界发展,反思信息技术革命下的行为模式,重塑数字时代的生存方式和原则。
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让绝大多数人过得更轻松而不是辛苦。新信息技术在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将人数字化,使得人跟上数字的速度而不是相反,全社会的整体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人的工作频率也极大加快,大脑时刻要处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来自于数字化生存的竞争压力在各领域都普遍显现,人工智能的出现更加剧了这种替代焦虑。因此,如何在不断发展新技术的同时,让绝大多数人变得更轻松而不是相反,才符合发展信息技术的初衷。
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让绝大多数人更加自由而不是被奴役。在这个由信息组成的技术形态中,一方面,人类享受着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内容推荐等智能应用带来的无限连接、快速查询、精准定制,另一方面,在技术打造的“算法流水线”上,看什么、听什么、去哪儿消费、聊什么话题等,都逐渐交由算法决策,人类成为平台的数字劳工,被视频APP推荐“最喜欢的短视频”、被新闻APP推荐“最想看的资讯”,陷入越是喜欢越被“投喂”的桎梏,被困于系统和算法。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一百年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在流水线上疯狂工作,日复一日地重复繁重的操作,如今,制定骑手流水线的,则是算法——配送抢单、路线规划、拼单方式、结果核定……一切都由算法决定,骑手成为企业的一个编号。然而,算法只是效率工具,不是自我决策系统,社会规则决定算法善恶。“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在新信息技术革命时代,哲学家康德这句话尤其值得践行。
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让绝大多数人感到更加公平而不是不公。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兴起,数字化造就了一批超级平台,技术精英与资本精英相融合,其财富积累可以在几年时间中迅速完成,而且落差极大,动辄就是亿万甚至几百亿、几千亿。而互联网寡头垄断地位持续强化,并向相关领域延伸,对市场竞争、消费者权益、创新创业等构成威胁。新信息技术在无形中加剧社会不平等的趋势,强者与弱者之间形成了愈发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未来,这种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这是需要极力避免的。
新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国家间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领域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和必争之地,个别国家忽视科技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加紧对新兴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甚至围堵、封杀他国的科技创新成果,试图人为制造技术壁垒和数字鸿沟,保护主义阴霾让人们不乏对国家间“技术铁幕”的担忧。但是,选择在开放合作中共赢,还是选择在封闭真空中停滞不前,不该成为持久困扰人类的难题。回望历史,世界上发生的多次技术革命,科技恰恰是在开放环境中不断进步并造福人类的。展望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重大自然灾害、传染病疫情、科技伦理和科技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事关人类共同安危,需要全球科技界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
在当下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新技术会不断涌现,我们也将生活在愈加科技化的环境中。人与科技的友好相处,离不开价值的坚守与向善的情怀。我们始终相信人心温暖,技术就不会冰冷。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