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师招聘

高中·《陈情表》试讲稿

2021-06-07 14:35 湖北教师招聘 https://hb.huatu.com/湖北教师考试群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订阅
湖北华图
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信息

高中·《陈情表》试讲稿由湖北教师考试提供同步湖北人事考试。更多关于高中·《陈情表》试讲稿,湖北教师招聘备考技巧的内容,请关注湖北教师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咨询电话:027-87870401。湖北教师考试交流群:湖北教师考试群

高中·《陈情表》试讲稿
一、导入新课
师: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
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
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
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
篇千古奇文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请看课题,陈情表是什么意思呢?
生:陈,陈述;情,情感;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师:《陈情表》是李密写给皇帝的一份奏折,谁能来介绍一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生: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
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师:现在老师把这篇文章范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一会儿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
-35-注意句读,扫清阅读障碍。
师范读。
学生自读。
师:(PPT 出示字音)请大家读一读大屏幕上的字词。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茕茕(qióng)孑(jié)立
猥(wěi)以微贱 拔擢(zhuó) 陨(yǔn)首 伏渥(wò)
师:学完生字词,现在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不懂得地
方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生读。
师:看来大家都朗读完了,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闵”是什么意思?
生:通“悯”,忧伤。
师:“见背”是什么意思?
生:背弃我,这里是死的委婉说法。
师:“告诉”是什么意思?
生:申告诉说,报告申诉。
师:“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是什么句式?
生:判断句。
师:“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是什么句式?
生:状语后置句。
师:通过你们的回答,老师知道你们弄懂课文的意思了。那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大意。一会老师请同学站起来回答。
师:劳动委员,请你回答。
生: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请坐。
三、研读文章,读中品悟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之后告诉老师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生:夙遭闵凶。
师:作者说了自己哪些不幸的人生经历呢?
-36-生: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
师: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生: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
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而是从自己幼年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回
忆了自己幼遭不幸与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经历,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师:这段话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凄苦,悲凉。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完之后思考: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生:两层:第一层写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师: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
生: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师:朝廷征召作者,都给他什么官职呢?
生: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师:通过官职,你发现了什么?
生:职位越来越高。
师:作者写了这些表示时间和征召的词,而且把官名都写出来了,有何用意?
生: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而且态度十分诚恳。
师:对于朝廷的征召,作者和应对的?
生:推辞。
师:作者推辞的理由是什么?
生:供养无主,刘病日笃。
师:作者为了年迈体弱的祖母,辞不就职,可见他的一片孝心。但是作者在推辞了之后,
他的处境如何?请同学们从第二层当中找一找,哪些词表明了事态严重?哪些词句表明作者处
境艰难?
生: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处境狼狈:“非臣陨
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师:其实这段文字还是扣住了一个“情”字来说的,如果第一段说的是亲情,这段说的是
恩情。哪些话是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的?那么这一段朗读基调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表达感恩的句子: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基调:感激、恳切。
师: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自然段。
-37-生读。
师:请同学们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思考本段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生: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师: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
生: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师:“凡”句有何含义?
生:“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
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 2、3 两层,体会本段的语言特点。
师:“至微至陋”“岂敢”等词给你什么感觉?
生:作者说的委婉动人,态度至为恳切。
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这些词
句有什么特点?
生:一组四字句,表达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
的原因,情辞恳切。
师:这段文字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特别是他的说理尤为突出。同学们能说说他说理精彩
在哪里么?下面请同学们前后死人为一组,分小组讨论,一会老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总结:作者首先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论据,接下来写自己忠
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境地,最后说明自己选择了尽孝,很有说服力。“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写得合情合理,感人至深,使人不得不产生同情。“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用来形容刘氏的垂死状态,使人顿感怜悯,这些语言至今很有生命力。
师:请同学们再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思考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生:愿乞终养。
师: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生:“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师:这段话的用语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生:“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师: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38-生: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师:请第五排左边的这位男生,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四、品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文章题目是《陈情表》,那么本文李密陈什么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师: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明确:
①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②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③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师: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生:①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②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师:请你们读一读,仔细体会。
师:说说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生:①构思艺术:陈情于理、寓理于情。②语言艺术:形象生动,自然精粹。对偶句式,
骈散结合。
五、巩固小结
师: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
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生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引导:
①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
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
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
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
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
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
-39-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六、布置作业
师:下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留两个作业。
1. 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 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
七、板书设计
陈情表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编辑:黄梅华图)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2022年湖北中小学教师报名提醒

    选课
    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