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试讲稿由湖北教师考试提供同步湖北人事考试。更多关于高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试讲稿,湖北教师招聘备考技巧的内容,请关注湖北教师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咨询电话:027-87870401。湖北教师考试交流群:
高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试讲稿
一、导入新课
师:如果要编纂 20 世纪人类的死亡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永远无法回避的主角,而在那
场屠戮中,奥斯维辛则是让人难以忘记的人间地狱。波兰诗人勃罗涅夫斯基就写过一首诗:我
的故乡,有百万坟墓。我的故乡,让战火烧尽。我的故乡,是多么不幸。我的故乡,有奥斯威
辛。今天我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奥斯维辛的新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好,在上课之前,老师要检查下大家的预习,同学们你们对新闻了解多少呢?
生:新闻的特点是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新闻的构成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师:那关于罗森塔尔与普利策国际新闻奖,你又了解多少?请看 PPT。我们再找同学介绍
下本课的背景以及基础字词。同学们掌握的还不错,现在请看大屏幕: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重
要字词。
师:一篇新闻报道,新闻标题往往是引人注目的,这一篇也不例外。本篇新闻的标题却是
“没有新闻”,这个标题是否自相矛盾?对此,你有哪些见解和疑惑呢?
生:讨论分析,明确:
a 没有什么“新闻”——被报道过,大家都已经了解
这里是世人皆知的集中营,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
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b 没有什么“新”闻——与“旧”相对,这已经是历史。
-52-这里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好说的,暗示着这里如今的和平宁静。
c 为什么要写“新闻”?
作者是一名记者,有自己的职责——“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
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虽然这里没有什
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师:在分析解题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本篇新闻的内容,那么请同学们结合刚刚的分析和新
闻结构的知识,分析文章的脉络结构。新闻构成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几大部分。“没
有什么新闻”,文章写了什么?
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历史、作者及参观者的见闻和感受。
师:那文章的导语、主体、结语又是什么?
生:1—3 节是导语部分:现状与历史背景。
4—14 节是主体部分:见闻与感受。
第 15 节是结语部分: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师: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
课文内容,下面让我们再来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首先我们看几个重点
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
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生:“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
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
师:“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
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生:“毒气室和焚尸炉”是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是生命不息、顽强抗争的象
征;“怒放”是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师:“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
姑娘 , 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
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生:“温和的微笑”是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为梦想而微笑”是绝境之中不泯灭
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美好而又隐秘的”是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师:我们再思考几个问题:新闻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参观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作者是写自己亲自参观这些地方的感受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为什么
-53--54-
这么写?
生:游踪是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作者并未直
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
反应来感染读者,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可以间接地让人感受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
残忍以及令人发指的法西斯罪行。从侧面烘托出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
师:参观者在参观时反应如何?有何作用?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来并划起来。
生: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鞋子、死囚牢——“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沉思
参观绞刑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将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师: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更具广泛性,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应,说
明奥斯维辛集中营遗迹召唤起所有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同时,这比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师:本文作者自称“没什么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且一举夺得了美
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大奖”,成为了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那么这篇新闻到底特
殊在哪里呢?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手法让它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
生讨论明确:
时效性
报道内容
情感倾向
一般新闻
写最新发生的事件
报道的是客观事件
客观(零度写作)
本文特点
时效性不强
着重写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师:本文惊获“普利策新闻大奖”,读后给人以震撼之感,能否结合本节课所学及你的个
人理解,进行文章的综合鉴赏呢?
生讨论明确:
a 视角独特:同题材角度不同——彰显智慧
b 融情入境:双线展开,有“情”新闻
c 运用技巧:细节描写、对照、反衬、照应、侧面表现
d 责任意识:使命感、责任感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师总结:文章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这是因为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
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
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它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
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
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
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五、巩固小结
师:在欣赏本文的颁奖词之后,本课的内容也即将结束了。文章通过写参观者的所见所感,
侧面表达了对死者同情,迫害者的憎恶,同时警示后人历史不可忘,渴望和平发展、反对暴力
独裁,对生命无限敬畏。那么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现在大家将自己的收获
进行小结归纳,放在自己的积累宝库之中。同时希望同学下节课能积极展示自己的小结,提供
参考,相互补充不足。
六、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在课下要完成的任务是:
1. 展开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完成课后习题,试思考文中描写的二十多岁的姑娘当时
在想什么?现在她在这堵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
2.观影作文:课后观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或《美丽人生》,写一篇不少于 500字的观后感。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编辑:黄梅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