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由湖北教师考试提供同步湖北人事考试。更多关于初中·《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湖北教师招聘备考技巧的内容,请关注湖北教师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咨询电话:027-87870401。湖北教师考试交流群:
初中·《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鞠躬)我是来应聘中学历史教师的 X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
汉朝》,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下面我将从 6 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
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大一统的汉朝》这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
三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和东汉的统治三个大的问题。继秦大一统的
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
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本课的地位作用,我设计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
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
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
确定为:“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
-32-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
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确立为:理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二、说学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教
学之前应分析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看:七年级学生身体迅速发育,由青少年向
青年初期发展,活泼好动情感外露,自尊心强;还比较单纯幼稚、交往能力与兴趣爱好迅速增
强,渴求上进,渴望参加各种活动,但思想方法单纯片面,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从知识
内容来看: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历史史实就必
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
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本课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
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并在一系
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交还到他们手中。
四、说学法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课堂教学除了教师的教,还应注重学生的学。所以,
本课采用阅读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引入新课
我将以《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然
后,我再总结,是啊,守业的确更比创业难。汉高祖刘邦艰苦创业之后,他及他的继承者面临
着更艰难的守业问题。如何来更好地守业?他们又是怎样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问
题。(出示课题)大一统的汉朝(板书课题)
情境导入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气氛,学生与本课内容从思想和情感上产生碰撞
与共鸣。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本课形成一种期待,从而以饱满的精神进入对本课的学习。
-33-(二)新课讲授
本课第一个问题是文景之治(板书)
首先我将用多媒体出示一些问题: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面对这种
形势,当时的统治者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我让学生结合课本先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我将
学生分成小组,并讨论,在 学生充分讨论并交流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得出,文帝、景帝采
取了一系列修养生息的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着的发展,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这就
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汉初的这一序列政策,也为汉武帝的大一
统提供了客观条件。由此进入第二目的学习,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板书)
首先,我会出示汉武帝的图片,让学生对汉武帝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再提出问题:
看书并结合自己所熟知的有关汉武帝的历史小故事思考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汉武帝为什
么能够实现大一统 ?
在学生回答后,我引导学生得出,汉武帝通过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在思想上“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并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经济和军事上,汉武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
内容在 13-15 课会学习到。所以这里只提到即可。通过这些措施,汉武帝实现了西汉的大一统。
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结合已学过知识进行思考,并利用熟知的历史小故事进行
知识的迁移。这样的学习方法便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让他们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体
验和积累学习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
学生掌握。我课前挑选学生扮演汉武帝、董仲舒、及道家、法家代表人物。在学生表演完后,
我提出问题,从他们的表演中,你知道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吗?汉武帝又是
如何推行儒家教育的呢?接着,我播放一段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的视频。以此帮助学生理
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
想,汉武帝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利用小游戏活泼课堂的气氛,并且老师也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知。与学生成为合
作的探索着、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这样便发挥了师生在课堂教学
中的生命活力。
我最后总结道: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中
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且在其后的两千多年的
封建社会中扮演了十分正统、重要的角色。
接下来,我让学生思考课本 69 页中的动脑筋中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汉
武帝对董仲舒的重视和尊敬。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
汉逐渐走向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由此进入本课第三个目的
-34-学习,
三、东汉的统治(板书)
这个问题基本都是历史基础性的知识,所以我让学生充分进行自学,然后设置一个“你能
行”的环节,让学生说说东汉发展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东汉的基本史实。
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后,我总结出:东汉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后来,
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农民战争爆发,东汉名存实亡。
(三)巩固小结
我会用对媒体投影一些和本课知识相关的练习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新
知,并能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我将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小结。我利用板书概述到:我们这节课了解了汉朝由“文景
之治”到“汉武帝大一统”,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再到“光武中兴”直至东
汉名存实亡的百余年历史,学习完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种师生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并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明白:
国内稳定、和平便国兴,若国内混沌、昏暗不堪则国亡的道理,并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
我会让学生课后进一步通过各种媒介搜集有关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
着分析一下,两个人谁的功劳更大?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及分
析能力和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提纲式板书,这样的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把握本节课
内容。
(编辑:黄梅华图)